
新华社北京10月8日电(记者陈旭)“金九银十”求职季,求职者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创造新生产力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企业“求贤若渴”,但如何才能准确找到自己的那块“拼图”呢?
近日,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了《北京市新生产力人力资源发展目录(2025年版)》(以下简称《发展目录》),用大数据提供了一份“北京答案”“吓人”。
1330万个求职数据说明了什么?
人才是强国之本、竞争之本。然而,人才和职位之间往往存在信息鸿沟。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钟思钊表示,这份目录的基本价值是对分散的政府工作进行总结、梳理和提炼。耳鼻喉科信息和市场信息形成强大的信息枢纽。
《发展目录》梳理了人力资源市场1330万条求职信息,深度融入了聚集、薪资等大量数据,准确描述了北京市场人才的真实面貌。 “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人力资源发展处负责人表示,该目录可以回答北京哪些岗位紧缺、哪些地区需求量大、需要哪些技能、具体岗位需要哪些技能等问题。
其背后,是首都北京推动国家管理体制和管理能力现代化迈出的坚实一步。赵忠表示,北京利用海量数据为市场决策提供有力支撑,为“用人之才”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
《发展目录》有什么用?
今年的目录体系更加完善,形成了“重点产业-市场需求-人才发展”三位一体的格局。这张“人才地图”的价值从纸质转向了培训。
对于企业来说,这是一个决策的“智囊团”。 “目录的发布,为我们实施企业人才战略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360数字安全集团副总裁李娜现在感叹,当技术跨界融合成为标准时,企业视野有限,而目录提供了更大的视野。 “比如我们要招聘既懂网络安全又懂智能制造的综合型人才,我们可以参考新一代目录信息技术的技能,这为我们精准人才提供了基础依据。”
对于高校来说,这是改革的“风向标”。 “大学教育“科技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人才培养要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赵忠认为,《目录》给出了专业设置和高校课程改革市场负责人的评价。目前,北京部分高校已积极行动,与社会机构合作,为大学生开设“技能班”,帮助学生结合技能理论,迎接竞争更激烈的就业市场。
对于政府来说,这是一次政策执行的“马努马努手术”。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李力表示,《发展目录》是许多人才政策起草的基本依据。引进高校毕业生、组织人才点、设立专业名称专业评审、培养技能型人才等。在主要任务中,确保公共资源能够精准渗透到最本质领域,充分实现“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服务于北京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大局。
那么这个目录复杂吗?怎么读这个?
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人力资源开发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三大类中,《重点产业领域人力资源开发目录》代表了北京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包括13个行业、58个主要领域、156个主方向、377个代表岗位。该目录从地图供需匹配难、人力资源难、培训难、搬迁工作难三个维度进行了综合评分。时间星级越高,整体缺陷等级越高。
《技能人才需求目录》涵盖了特定工种的缺乏程度。这包括9个行业和73个工作岗位(工种)的年薪中位数、短缺程度、工作场所等。求职者最喜欢的职位有多紧急?北京属于哪个区?需要掌握哪些基本技能,才能让求职者和企业都能“按地图找工作”。
《技术经验人才专业分析目录指南》为专业技术人才的晋升提供了方向。鼓励技术型、经验型人才根据自身职业规划、技术技能和工作要求自主选择职称考试或等级认定技能。 “归根结底,我们要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制定科学的、积极的评价体系。”赵正洪说。
(编辑:薄晨迪、马畅)
分享这么多人都能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