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延续(孔子学院之光)
栏目:媒体新闻 发布时间:2025-10-18 08:58
专访俄罗斯汉学家、国立人文大学孔子学院俄方院长易福成——汉语见证中华文明的延续(孔子学院之光)...
专访俄罗斯汉学家、国立人文大学孔子学院俄方院长易福成—— 中国人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延续(孔子学院之光) 记者 陈静文 2024年11月,易福成在“全俄大学生文化知识竞赛”开幕式上致辞。照片由采访者提供 塔拉斯·伊夫琴科,中文名易福成,俄罗斯汉学家、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语言学院东方学系主任、俄罗斯华人协会主席、世界汉语教学协会理事。自2007年起,他担任莫斯科第一所孔子学院——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孔子学院俄方院长。研究范围涵盖汉语语法、语义、汉语语法、翻译研究、中国文学等 作为高级俄汉翻译,曾为中俄领导人会晤、国际论坛等重要活动担任同声传译工作。 2010年荣获中国政府“中华语言文化普及奖”。 2023年荣获首届兰花奖“友谊使者奖”。 2024年,他在世界汉语大会上被授予“孔子学院之光”表彰牌。 用中华经典滋养生活 “我的中文名字是一个中国朋友给起的。”采访一开始,易福成就微笑着谈论了自己名字的由来。 “他把我姓氏‘伊夫琴科’的谐音组合起来,最初取名为‘易福成’,后来我把‘福’字从财富改为‘福’字。” 在莫斯科国立大学学习期间,易福成参加了少数民族语言研究项目,并连续七次前往中亚。历时多年对东干语进行实地考察和研究。他还参与了该语言词典的编写。 毕业后,他开始师从北京语言大学教授、语言学家赵树华学习汉语。 “由于我有东干语基础,所以我觉得学中文并不难。而且,我们用的《基础汉语》书英文版很好,赵淑华老师就是编写团队成员之一。”他记得。 1995年至1999年,易福成对中国古典哲学的浓厚兴趣促使他在北京大学古汉语系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著名语言学教授郭希良。谈起导师,他满怀感激:“郭老师总是全心全意支持学生的研究,不管多忙,每周都会挤出一个上午的时间。”来指导我。我会永远记住这个愿望。” 易福成与中国知识分子阶层的关系始于《道德经》的英译本。他记得第一次看的时候,能看懂一点,但觉得有趣,于是就想到了看原文。但当他打开原文时,却遇到了一个难题——“道或许是道,但却不是道”。他认识每一个汉字,但不知道哪只脚不把它们连在一起。他没有回来,认为自己知识不够,读不懂,于是更加坚定了学习的决心,同时读《论语》《庄子》《孙子兵法》,每句话都认真思考,查找资料,并向语文老师和同学请教。 在他看来,《道德经》说:“上善若水,利众人”。 “不争物”、“圣人从之”从理解经典到将智慧融入生活的过程,不仅丰富了他的知识,也改变了他的思维和生活方式,帮助他“更好地认识世界和自己”,这是一次有益而愉快的心灵之旅。 一本《道德经》陪伴了易福成半生。从最初坐在桌前学习、翻阅枕头上的大部头书籍,到在手机、电脑上浏览电子版,再到现在利用课间休息等碎片时间听手机应用上的有声读物,他已经数不清自己读了多少遍《道德经》了。他只想着读一遍又一遍,把它当作放松大脑的舒适区和吸收精神营养的活水源。 除了古典文学之外,易福恩还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感兴趣,欣赏鲁迅、老舍、莫言、余华等诗人的经典作品。 这些积累为他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基础。他的博士论文对孙子的《孙子兵法》进行了专门的书本研究,重点研究词性、词性和语言规则,广泛分析了古典汉语和现代汉语的重要区别。 易福成经过深入研究,认为汉语的独特之美在于悠久的文字传统和汉字、文学所带来的丰富的文化底蕴,见证了中华文明从古至今的延续性。 在俄罗斯播撒中国种子 留学回国后,易福成回到俄罗斯,在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任教,教授语言理论、汉语词语格式等。论、修辞学等课程。 “我最喜欢的课程之一是古汉语,”易福成说。 “文言文的词性运用非常灵活,有时词与词之间会建立暂时的联系,产生新的意义。更难得的是它表达得很好,每个词都用得‘用力’,有一种脱俗的美感。” 教学时,除了现成的教材外,他总是加入一些新鲜的素材——从《子不语》、《聊斋志异》中选取简短生动的民间轶事和小品,然后从语法、构词法、句法的角度拆解,指导我们今天使用的汉语。 “立足教学实践,易福成还带头推动本土化汉语教材的开发。目前,该校孔子学院已自行确认并出版了《新汉语目标1-4》、《初级汉语教程1》、《汉语基础教程》等教材。《5-9年级汉语常用词汇》、《中学生常用汉语单词300个》、《汉语自学手册》、《汉语语法大纲》等在使用中得到俄语教师和学习者的高度认可。 “与中国老师交谈是正确编写汉语教材的唯一途径。”他说,另一个经验是在教学过程中找出母语为俄语的学生理解上的难点——比如“le”这个词的使用,“BA词句”和“be句词”的评价,以及“说得好”、“吃得多”等后补表达,这些都是常见的难点。对此,他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分阶段讲解,在编写教材例句时控制词汇量和语法难度的范围,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论语》中“勿怒、勿轻、勿怒、勿怒”的教育理念“我们”是易福成的教学原则,他继承导师郭希亮的经验,坚持因材施教,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曾经有一个学生,汉语拼音学得很快,但一遇到汉字就害怕。易福成不让他做别的事,只是让他放慢脚步,从字的意义和字形开始学一点汉字。当他了解了汉字发展的规律后,她鼓励他学习书法。渐渐地,学生克服了汉字障碍,汉语阅读和写作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孔子学院成立于2007年,是莫斯科第一所孔子学院。开设综合汉语、听力增强、商务汉语等汉语课程。汉语,还有书法、国画、茶艺等中国文化课程。不仅为在校汉语专业本科生、研究生提供学分课程,还为当地中学生和社会各界人士提供服务。 如今,孔子学院的学生人数从建校时的40人增加到2024年的869人,增长了20余倍,共有200多名学生赴华深造。在中国人兴奋的背后,俄罗斯学生有着不同的求学目的:有的来中国旅游、学习、工作,或者是为了与中资企业的中国同事交流;有的来中国是为了旅游、学习、工作,或者是为了与中资企业的中国同事交流;还有的则是为了与中资企业的中国同事交流。许多人学习语言时并不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例如中国书法、绘画和武术。 易福成高度重视俄罗斯本土汉语教师的培养。他所在的孔子学院全年举办研讨会、写作等课程,以及提高本土汉语教师教学技能的培训课程和每年一度的全俄教学研讨会。目前,孔子学院26名教职员工中,有15名是本土教师。 更深更广地探索孔子学院 除了汉语水平之外,易福成还引导学生践行终身学习理念,深入挖掘语言背后的思想文化。他要求学生一方面阅读古代哲学经典,另一方面阅读中国领导人讲话、政府工作报告等,感受“周易天人合一”、儒家思想“植己、和家、治国、平天下”的当代体现,感受中华文化的延续性。有时,学生对社会现象的分析观点和新鲜观点会照亮他的眼睛es. 今年,在众多中国朋友的支持下,易福成注册了Bilibili、小红书等中国社交媒体账号。他用中文分享了俄罗斯历史知识,还讲述了孔子学院的日常生活。 “俄罗斯人学汉语都读什么书?”这段短视频是在他的办公室里拍摄的,镜头聚焦在书架上——从很多版本的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到精装册的《朱子集》、《朱熹集》、《十三经评》、《四书评》,再到他早年买的、至今基本还活跃的繁体版《中华文化博览》,这 “中国专家”就是这一切。” 除了汉语教学和师资培训之外,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孔子学院还提供丰富的中国文化课程——从中国历史、地理、绘画、影视欣赏、建筑和环保,内容包罗万象。中俄专家也来到这里进行涵盖经济、社会、文学、建筑等领域的高水平讲座,吸引了众多校外师生和专业人士的参与。 “孔子学院的使命是在中外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而且这座桥梁应该是宽广的。”易福成希望孔子学院从教学机构转变为综合性国学机构——不仅练习汉语,还注重编写教材、举办教学研讨会、举办文化讲座、做学术研究。 “只有不断探索孔子学院的深度和广度,才能同步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孔子学院的品牌。” 营地外与我们一样,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孔子学院也将“桥梁建设”融入到培训中:加强跨国校际合作和学校协作,举办暑期活动和中国文化体验活动,还为中方出资的企业提供定制化培训,激活交流手段。 18年来,在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孔子学院学习的学生总数已超过1万人。他们有的在中国留学,有的在中国企业工作,有的从事外交工作,还有的在俄罗斯学习中国历史。他们在中俄各领域合作中大放异彩。令易福成感激的是,这7名学生都成为了汉语教师,继续在俄罗斯的土地上播撒中国的种子。 (编辑:刘结言、张悦) 分享出去让更多人看到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