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厦门大学翔安校区能源学院大楼,小型微电网系统基于先进的电源,负载安静运行。没有隆隆作响的机房,也没有纵横交错的电缆。实验室的整个供电系统是通过精密的“智能大脑”无缝协调来实现的。
这是厦门大学能源学院郑志峰教授团队与厦门科华数字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打造的先进储能技术综合换电站平台,已运行一年,具有智能化管理系统的“能源方舟”。
小型微电网系统由连接到建筑物屋顶的50千瓦光伏平台、储能系统功率200千瓦、储能容量430千瓦时以及自主设计的智能管理系统组成。 “如果光伏平台是“‘主仪器’而储能系统是‘储能池’和‘稳定器’,那么我们自主设计的智能管理系统就是最关键的‘主脑’。”郑志峰表示,平台对光伏发电产生的每一千瓦时绿色电力进行实时优化和分配,优先满足用户的日常需求,并明智地将多余的能量和夜谷的低价存储在储能系统中。 光伏输出不足或市电强度不正常时,系统可自动将供电模式切换至储能单元柴油发电,产生无缝的能源保障。
该平台不仅实现了光伏、市电、电化学储能、柴油发电四源协同,而且兼容性高,可接入汽油电池、电瓶液流、甚至超级电容、储能电池等新能源模块。传统的电气传统教育。在严酷的场景试验中,该平台也表现出了奇特的稳定性——出色的稳定性。当模拟市电中断并且没有光时,系统快速切换到离网模式。由储能、柴油发电机和V2G充电桩搭建的微电网或许已经能够支持基础实验室设备运行8小时以上。
郑志峰介绍,该平台不仅是能源消耗单位,更是一个传输响应的虚拟电厂节点。并网后,可参与校园能源需求响应,实现应急电力传输;当离网时,它可以快速重新布置微电网系统,以维持建筑物和平台的稳定供电。 “这种自主运行和监管能力极大地提高了用户的能源安全,也为发展提供了基础技术和实践支撑。打造新型电力体系中广泛接入、灵活交互的共享智能能源系统。”郑志峰说。
考虑到当前多样化的充电需求,平台设计的充电区域不仅支持新能源汽车和电动自行车,还预留了连接新能源卡车或无人机的接口。未来,该平台还可能与电力市场交易结合,实现按需充电;通过与V2G充电桩配合,还可以实现按需释放。在计费过程中,系统实时采集不同参数,生成个性化的电池诊断报告。同时,为电池管理算法积累海量数据,这与提高电池安全寿命和效率管理是一致的。
传统设备充电和释放时产生的热量和电能往往被直接带走,造成很大浪费。 Platf 团队ORM i自主设计的高效率逆变反馈装置能够精准回收储能系统中电池组释放的电能,实现“放、充”闭环。在此过程中,智能算法充当系统的实时优化和传输中心,精准计算和平衡多方需求,明智地提供调整后的功率,整体能效显着提升。
郑志峰表示,该平台为用好清洁能源、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多源智能接入、高压直流系统寿命等方面提供了高水平的研发、验证和示范平台,打造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校园方舟”帕拉迪帕拉迪“通用汽车”。
(编辑:罗智智、陈健)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
分享这么多人都能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