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标题:今年财政部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圆满结束。 10月14日,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圆满结束。
财政部同日发布的《国债业务公告2025年第167号》显示,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第三次续展(第四阶段)招标工作已完成。拟续发行400亿元,续发行实际面值400亿元。招标确定的修订后的国债发行价格为95.41元,折合年化收益率为2.24%。这是今年最后发行的超长期特别国债。截至目前,我国今年累计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1.3万亿元。与2024年发行情况相比,超长期特别国债规模今年政府债券发行量有所增加,速度有所加快。从规模上看,今年发行规模较去年增加3000亿元;从节奏上看,今年首期和末期债券分别于4月24日和10月14日发行,2024年首期和末期债券将于当年5月17日和11月15日发行。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规模将从2024年的1万亿元扩大到1.3万亿元,体现了财政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和拉动。从节奏上看,今年的启动时间比去年提前了一个月左右,发布完成时间也较早,有利于资金向重点领域集中。总体来看,这一安排体现了积极财政政策的意图,d还为地方储备项目早日获得资金、早日进入建设状态提供了窗口。
“今年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发行速度加快,启动时间比去年提前一个月左右;二是使用方向灵活,有力支撑了‘双重’、‘两新’加快推进;三是规模效益发挥,资金总量较去年增长30%,更好满足需要。 扩大投资、促进消费。 ”吉林省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益群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从期限来看,今年发行的超长期特别国债包括20年期、30年期、50年期三种类型。从规模上看,20年期债券3000亿元,30年期债券8500亿元,发行50年期债券1500亿元。
“超长期特别国债的独特之处主要体现在‘超长期’,即期限特别长,超过10年。”中央财经大学财税学院教授白彦峰告诉《证券日报》记者,这将有助于匹配生命周期更长的项目,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可靠的“耐心资本”。
今年1.3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中,8000亿元用于加大支持“两大”工程建设,5000亿元用于扩大“两新”政策实施。从资金发放情况来看,国家发展改革委9月30日发布公告称,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财政部印发了今年向地方政府发放第四批69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消费品贸易资金,全年3000亿元中央资金已全部下达。此外,还公布了8000亿元“双重”建设项目清单,发放支持设备更新投资补助资金1880亿元。
明明表示,现阶段,超长期特别国债可以为基础设施、产业升级、设备更新等资金期限长、回报周期长、投资规模大的项目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有利于引导市场投资向重点领域倾斜,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同时,金融提供政策支持,让社会资本等更多地参与投资和运营,形成金融驱动和发展的合力。市场跟进。
“今年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继续发力,成为稳经济、稳增长、稳就业、促转型的重要力量,为稳定市场、提振信心、扩大差距提供了有力支撑,可谓一举多得。”张逸群说道。
下一步如何更好地运用超长期专项国债资金?明明认为,一是项目选择和绩效评价机制可以更加严格;二是加快资金拨付速度,简化审批流程;三是强化全程监管机制,防止资金挪用、项目进度延误。
白彦峰建议加强顶层设计,防止国债资金分散到不同部门、不同领域。还应改善年度预算与中长期预算的关系,保证项目资金全生命周期本息兑付,即保证近期与长期、资金使用和本息兑付的多方位关系。
“可以进一步增强超长期专项国债基金投资的多元化、使用的灵活性、表现的便利性。”张益群表示,要注重国债政策超长期特效的流动性、灵活性、效率性。既要强化超长期特别国债激活以“物”为代表的传统市场要素的作用,又要强化其对人力资源、技术等新要素的影响。
(编辑:杨曦、陈健)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e
分享出去让更多人看到